
之前发文说志愿军一门122炮,4分钟打出96发,有读者提出了异议,故专门撰文介绍特殊年代的中国军人如何破解装备落后难题。
中国炮兵在近代战争中面临身管火炮数量不足、弹药匮乏的困境,却凭借创新精神发展出极速射击战术,将火炮的射速与突袭效能发挥到极致。这一战术从抗战时期的初步探索,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成熟运用,创造了无数以弱胜强的战例。以下是结合淞沪会战、上甘岭战役等经典战例及技术细节的全面解析。
一、战术起源:极端条件催生的创新
极速射击战术的诞生源于中国军队装备极度落后的现实,火炮数量少意味着火力弱,敌人火力强意味着开火窗口期短,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发射更多的炮弹,形成火力密度快打快撤。
为解决这一问题,炮兵官兵从两方面突破:简化操作流程:通过目测距离、手工调整射角,省去繁琐的瞄准步骤,缩短射击准备时间。创新装填方法: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通过多人协同、预装弹药、简化装填动作等方式,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发射频率。这些探索在抗战时期的艰苦环境中初显成效,并为后续战术发展奠定基础。
抗战时期,中国炮兵普遍掌握的一手绝活,就是能大大提高火炮的射速。主要是因为我军在对日作战中,炮战处于弱势,不得不在短时间内达到袭击效果。淞沪抗战中,国军炮兵第二旅二团一营的炮兵就能把博福斯山炮打出25发/分钟的射速来,可以说达到了射速的极限。
具体操作方式就是:三人操炮,供弹手把炮弹递给装弹手,装弹手在炮膛后坐停顿瞬间打开炮膛,此时弹壳会因为压力和惯性滑出炮膛,随即装上新跑弹并关上炮膛,此时炮膛尚未完全回位。炮手有一秒多钟的时间做炮瞄和微调,在炮身静止的一瞬间发炮。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磨合,当然这种高强度的操作中,炮手也极易受伤。
二、抗战时期的经典实践:从淞沪会战到赵章成超速射击
1. 淞沪会战:德制重炮的“闪电突袭”
淞沪会战中,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应用极速射击战术,其中德制“三十二倍十五榴”重炮的表现尤为突出。该炮射程超日军所有火炮,但数量稀缺(仅16门),且面临日军空中与海上反制威胁。为发挥突袭效果,炮兵第10团开创了“快打快撤”的极速射击模式。
单炮奇袭机场:1937年9月,炮10团3营2排受命摧毁日军在跑马厅广场的临时机场。因任务风险极高,指挥官仅派一门炮执行任务。该炮在真如附近阵地潜入,于22时开始急速射,10分钟内连续发射50发炮弹(理论射速为每分钟4发),平均每12秒一发,远超常规射速。炮弹精准覆盖机场,击毁数架日机后,炮兵班组在日军反击炮火抵达前迅速撤离,全程耗时不足18分钟。装填保障:此战术依赖装填手的高强度操作。装填手需在炮身高温、震动剧烈的环境下,将50公斤重的炮弹与发射药快速送入炮膛。
2. 赵章成与“超速射击”体系
在八路军体系中,赵章成将极速射击发展为标志性战法。1940年关家垴战斗中,他率一门迫击炮隐蔽推进至距敌阵地30米处,在无炮架条件下采用88.5度特大射角,徒手托住炮管实施超速射击,6分钟内发射240发炮弹,平均1.5秒一发,摧毁日军全部机枪工事。此战的关键在于装填手采用“循环装填法”:一人专司递弹,一人负责拉火,形成流水线操作。
三、抗美援朝:极速射击的巅峰运用
1. 上甘岭战役:122毫米榴弹炮的极限爆发
上甘岭战役是极速射击战术的集大成者。1952年10月14日战役首日,志愿军炮兵某团9连操作一门苏制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,在不到4分钟内发射96发炮弹,将集结两个营敌军的数百米长大山沟炸成火海,粉碎其进攻计划。
122毫米榴弹炮理论射速为5–6发/分,但通过极速射击,实际射速提升至24发/分,远超常规极限。炮兵与坑道步兵紧密配合,采用“炮火护送”战术,在步兵接敌过程中全程提供火力覆盖。
2. 喀秋莎火箭炮的饱和打击
喀秋莎火箭炮将极速射击的“饱和突袭”理念推向极致。1951年9月1日,志愿军第203火箭炮团24门喀秋莎对后洞里美军实施覆盖打击,10秒内发射384枚火箭弹,全歼美军两个营。上甘岭战役中,火箭炮209团多次以齐射覆盖敌军阵地,美军电台惊呼“遭遇毁灭性炮火”。
3. “坑道游击炮”与装填创新
志愿军将极速射击与坑道防御结合,发明“坑道游击炮”战术。例如,迫击炮手唐章洪在炮架被毁后手持滚烫炮管射击,2小时发射200发炮弹,毙敌400余人。此战术依赖“模块化装填”:将弹药与发射药分包携带,阵地现场快速组合,装填手采用“卧姿装填”规避敌火,将射速提升至每分钟6–8发。
四、极速射击的装填方法:技术突破的核心
极速射击的瓶颈在于装填速度,中国炮兵通过两类方法实现突破:
人力协同装填: 循环接力法,装填手、递弹手、闭锁手三人一组形成流水线。如淞沪会战中,装填手董启超每分钟处理8发50公斤炮弹。
安全保障措施:极速射击易因炮管过热引发炸膛。炮兵总结“三冷却”原则:射击间歇泼水降温、限制连续发射数(通常不超过30发)、采用耐热手套操作。赵章成在关家垴战斗中用湿棉被包裹炮管,保障持续射击。
五、战术精髓与历史意义
极速射击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一种以弱胜强的哲学:产生心理震慑,短时间火力密度制造恐慌,如美军称上甘岭炮火“每秒钟一发炮弹”。强调弹性机动:强调“打一炮换一个地方”,淞沪会战中的炮10团在极速射击后迅速转移,规避反击。
从淞沪会战的德制重炮突袭,到上甘岭的122毫米榴弹炮4分钟96发齐射,极速射击战术以其惊人的实战效能,书写了中国炮兵的传奇。它不仅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,更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战斗智慧——在装备劣势中,人的创新与勇气终能开辟胜机。今天,解放军炮兵虽已实现信息化打击,但极速射击蕴含的灵活创新精神,仍是现代化战争中的宝贵财富。
关于股票配资最新情况,厦门股票配资一览表,专业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